`
xingfugui111
  • 浏览: 737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1
  • 来自: 北京
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>>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成功还缺什么?

阅读更多
来自于  http://www.quanself.com/html/disease/41043.html?1407405759

从牛顿物理学诞生开始,一直到20世纪初,科学界对世界的普遍认识都遵循“物质守恒”原理,因而世界观是完全唯物的。世间一切的现象,都是物质的性质、形态等,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已。在这种认识下,描述一幅伟大作品的诞生,将会是以下这种模式:



  进入20世纪以后,科学家们在更深入地探索世界的现象和本质过程中,发现上述对世界的认知模式是有很大缺陷的,因为它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,那就是“人”在其中的作用。这就像面对各种齐备的食材,它们是不会自动变成美味佳肴的;拥有了画笔、颜料、画布,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画出《蒙娜丽莎》这样高水平作品的。


  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,科学家们又提出了以下的模式,请见下图:



  但直至上世纪70年代以前,对于上图这个模式中的“人”起着什么样的作用?又是如何起作用的?等等这样的研究一直就没有停止过,在科学界、哲学界、医学界也形成了很多的理论和学说。


  最开始普遍认为这个“人”代表着拥有了一定的知识,掌握了特定技能的人,但是后来,人们越来越认识到:既使一个人拥有了和大师一样的知识水平及技巧,也还是不可能创作出和大师一样的经典作品。


  20世纪的中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在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”,意思是说模仿我的画,既使水平能达到完全逼真、一丝不差、一模一样的人,将来在艺术成就上也是死路一条,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


  自古到今,纵观艺术界、演艺界还是商界等,每当一个人或者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成功之后,都会有无数的模仿者蜂涌而起,但是鲜有人或者公司能够通过模仿而超过被模仿者的。



  既使同一位艺术家,在以前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创作出了传世佳作,但在以后再去创作或要超越这幅作品的时候,就再也办不到了。例如一代书圣王羲之所书的《丧乱帖》,是王羲之在面对家人惨遭杀害后,悲痛与愤怒涌上心头,而一气呵成的佳作。这幅作品被历代人们所追捧和临摹,它挥洒淋漓,流贯不羁,满纸透露着一种浓郁的悲怆情结,给人以很大的震撼。事后,王羲之曾多次重新写这幅《丧乱帖》,可是没有一幅能超过之前的作品。



  近几十年来,随着量子物理学、混沌理论、多维模型理论、吸子理论等的发展与研究成果,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在上述的成就模式中,缺失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,它就是“能量”。那么,对于“成就”最准确的表达方式就是下图:



  对于上图中这个“能量”,以前人们普遍将之称之为“灵感”,但是灵感是一个虚无飘渺,难以描述和测量的东西,而将它定义为能量后,一切就豁然开朗了。伟大的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而不衰,其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了特定的“能量”。


  一件作品要具有这个能量,首先它的创作者本人的能量层级就应该处在足够的高度,经过西方科学界长达几十年的研究发现,从古到今的这些大师们,他们的能量层级往往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普通人100-200左右的能量级,高达400-600之间。



  对大量的伟大的艺术作品,经过能量测定和分析,发现它们不仅体现了人类的经验,而且还体现着一种超强的意念力——爱。没有什么艺术能够离开爱,全心奉献的艺术家们,将自己的灵魂与爱倾注在其作品中,当我们注视它时,这股巨大的内在能量就会感染我们,令我们有时热泪盈眶,有时热血沸腾,这就是艺术的魅力。


  所以说,要获得成功仅仅靠模仿是不可能实现的,在知识和技巧之外,成功链条上最重要的、也最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环是——“能量”,只有一个人自身的能量层级达到了足够的高度后,并且在创造或创业的过程中,拥有着崇高的信念,才能导致必然的成功。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